集美展官方账号2022/11/4
01,消费者与配方师之间的鸿沟
如今线上渠道逐渐成为主流,线下美妆门店专柜已经不是美妆第一消费阵地。调研显示,消费者对专柜导购的信任度在逐步降低,这是因为导购只能说自家产品好,大部分是品牌内部培训出来的非专业人士。
消费者通过网络kol等渠道能了解到很多产品信息,甚至常常出现“消费者认为导购没有自己专业”的尴尬局面。
同时,美妆市场在当前还是处在被资方过度操控的局面,产品要么是品牌方想做的,要么是工厂老板想做的,而品牌方老板与工厂老板并不是真正的消费者,配方师可能也不是,产品经理也不一定是。
三二十年前,我们只有一些简单的雪花膏、保湿蜜,没什么“敏感肌”。后来美容院开遍大街小巷,很多不专业的操作和监管不到的灰色地带导致很多人变成了激素脸和重金属问题皮肤。而现在,国内外品牌为了争抢市场,SKU增多到让消费者困惑。
肌底液、精粹水、渗透乳、眼部肌底液、眼部精华、导入精华、缓释精华、安瓶、冻干粉、
配方师才是创造产品的人,然而配方师需要听代工厂老板的,代工厂老板需要听客户(品牌老板)的,品牌老板想做“爆款”,并且是「成本更低」的“爆款”。
结果是,年轻配方师们失去了热情,消费者成为了韭菜。
02,消费者被迫变成了“成分党”
虽然消费者开始学习成分知识确实是行业的一种“进步推动”。
可事实是,很多消费者在成为了“成分党”之后,也并没有获得理想的肌肤状态,反而陷入了另外一种内卷的焦虑当中。
美业观察的周郁女士提出:消费者变成懂成分的“专家”,应该是让品牌蒙羞的,并不是值得高兴的事。
优秀的品牌应该给出真正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鼓吹成分神话。
大部分消费者并不是自己想成为专家,不是自己想学习成分看懂配方,而是她们没有得到她们想要的结果,商家的夸大宣传,网红的乱带风向,甚至平台的暗箱操作,让消费者交了太多智商税。大家只是想皮肤变好,结果被广告忽悠买了产品皮肤更差了,是被逼着去学习成分知识的。
品牌做得不好,得不到消费者的信任,把消费者“逼”成了“专业人士”。
03,消费者与配方师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当配方师无法触达消费者,产品就很难做出最佳状态。
例如补水喷雾这个品类,在售卖给消费者之前,品牌方都会希望多加一些东西,或者思考如何增加保湿度,这出发点是完全没错的。但是当我们调研组去看淘宝天猫消费者反馈时,发现居然有不少人会因为用保湿喷雾脸上长闭口粉刺。
这是完全出乎大家意料的一项反馈,说明也许当下一些热门的喷雾品牌在产品配方设计上可能存在因追求华丽好看的成分表而太过“堆料”的问题,造成皮肤负担,最终违背了补水喷雾这一品类的基本初衷。
04,新锐配方师联盟
经过近10年来对美妆制造业的深入观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化工日化类专业科班出身配方师自己并不会使用护肤品,更没接触过几个国际大牌,寥寥无几的几次接触大牌产品也是因为代工厂客户送样,希望代工厂模仿,配方师才能接触到产品。很多工厂也会把配方师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有很多年轻的配方师甚至连原料研讨会都没时间参加。
站在品牌角度,品牌方一方面想做自己的品牌理念,一方面要保证产品利润。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希望成分表更华丽,同时成本更低。
当品质与成本相悖,大部分品牌商会毫不犹豫先选择控制(降低)成本。近年来国货爆款屡屡翻车,成分造假,含量造假,碰瓷国际大牌原料等等,也证实了这一“行业铁律”
当消费者需要了解成分之外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又与真正做产品的人隔着远远的几座大山。虽然我们的互联网信息已经如此发达,但是因为商业上的因素,消费者与配方师之间通常是不被允许建立沟通关系的。
为此,由前时尚论坛护肤版版主,被誉为“天才配方师”的Kaya和集美展共同发起“新锐配方师联盟”
其中,拥有10万化妆品技术社群操盘手的小林班长给“新锐配方师联盟”保驾护航
通过消费者社群优先得到使用的反馈,配方在上市前,能够由消费者志愿者进行参与优化提案。我们已经联合多家媒体建立了100多个配方师社群和消费者评测社群,也在逐步调整新的玩法。
05,年轻人的更多可能
除了构建配方师与用户的桥梁,我们还将通过国际公司的力量,为年轻新锐配方师做一些“直通车”课程,把大型研讨会无法细讲的技术精华搬到小型课堂里,让专家手把手带领大家操作,发现不一样的配方世界。
同时联盟会帮助优秀配方师将优质的配方申请专利保护。
建立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方法,推动年轻配方师职业生涯更加捷达。
并且通过特殊的培训,让配方师拥有「用户思维」。优秀的配方师不仅仅只会做配方,还应该了解品牌定位用户的护肤习惯,护肤场景,多品牌产品适配性等方面。
让新生代配方师们更加热爱美妆行业,让消费者更加从容求美,不仅是对美好社会的推动,更是对美好祖国的祝福。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上集美展同意其观点。
集美展小程序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